木材加工行業面臨洗牌,放眼“十三五”如何得轉型? | |
站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回顧上一個5年,中國家具行業經濟危機即將過去,木工行業的重組和洗牌剛剛開始,我國木材加工行業取得了不小的成績:2010年以來,林業產業總產值的平均增速為21.1%,主要產業帶動就業人數5247萬人。 而迎接“十三五”的不只是成就,諸多挑戰也擺在我國木材加工行業面前。我國林木資源稀缺,天然林商業禁伐致使對外依存度升高。在2012年-2015年,我國木材需求缺口從1.74億立方米上升至5億立方米,并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國內房地產需求增長趨緩,導致木材加工和人造板企業的發展增速趨緩;勞動力和環保成本居高不下,單位能耗成倍于發達國家,出口失去優勢;我國木工產品發展失衡,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科研投入不夠,創新能力不強,影響木材加工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綠色制造成為中國中國木材加工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如何在這條大路上走好走穩,國家層面、行業之間、企業自身,都在作出自己的努力。 是挑戰,更是機遇 2015年6月,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的通知》,對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政策進行調整,E2級人造板等部分林產品不再享受退稅政策增值稅優惠。 一邊要迫使林產品提升質量,一邊從更高的視角看木工行業,我國鼓勵速生豐產林和工業原料林工程建設,鼓勵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及三剩物深加工與產品開發,鼓勵木基復合材料及結構用人造板技術開發,木質復合材料、竹質工程材料生產及綜合利用,大力推廣木結構建筑,發展裝配式建筑,一系列政策導向推動我國木材加工行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企業自身需要依靠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力;面對移動互聯網的沖擊,行業間或將發生大面積并購。 在家具行業,中國之所以能夠躋身國際市場,必然擁有核心競爭力。中國自身具有龐大的家具消費市場、世界最大的家具工業,具有完備的產業鏈、大批熟練的技術工人和優秀的工程師,其他國家沒有競爭余地;越來越年輕的客戶群體青睞于家具生產的定制化和多元化,家具工業將產生海量品種,中國以德國小企業的最先進企業模式為榜樣,以民營經濟體系為優勢,完全適應這個行業的體制,其體制優勢是其他國家不能取代的;中國木工機械可以設計、制造、滿足各種家具和木制品生產需要的機器與生產線,能夠適應各國市場的需求,把握全世界行業的脈搏,搶占木工機械產品的最高端。 目前,勞動力成本迅速提升,迫使企業提高機械設備自動化水平;市場需求日益多樣化和產品小批量、多品種生產常態化,導致企業對計算機信息化管理需求日益迫切。木工行業發展遇到的挑戰,從另一方面來看,更是一種機遇。今后5年,工廠里的工人是90后,他們更傾向于、也更善于利用自動化機器完成全部操作。中國木工機械伴隨著木業行業的飛速發展,將通過減人增效、機器換人求發展,中國木業行業裝備的數控化勢在必行。 互聯助推,邁進工業4.0 與前三次工業革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不同,在全球產能普遍過剩的環境中,工業4.0是對制造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和商業模式的轉變。從傳統的商業模式演化到真正的C2M時代,“互聯網+”提供了極大的支持。我國“十三五”期間的“互聯網+林業建設”從“互聯網+林業產業提升”和“互聯網+基礎能力建設”兩方面入手,將在8個領域實施48項重點工程。 在“互聯網+”和德國工業4.0的推動下,家具產業作為“生態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木材資源的高效利用、提質增效,將是推進工業4.0過程中極具增值和引領作用的一環。中國的家具產業已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和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格局,是世界家具第一生產大國和第一出口大國,在國際家具生產和貿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仍然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 如何在“家居”大范疇中找到自己的經營定位和商業模式,各企業紛紛探索答案。“個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日益受到市場推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促使其自身加緊制造“硬”技術與管理“軟”技術的有效結合。在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下,存在著高速高效的生產方式和市場個性化需求間的矛盾,以及加工標準件的低成本要求和非標化加工方式高成本間的矛盾。這就要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以“部件即產品”為生產原則,生產過程采用電子信息化管理——把產品設計、工藝規劃、加工生產過程控制管理,利用計算機將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分類集成為規模工業化生產,逐日、逐批、逐一排產,實現“零件混流”生產,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工業4.0時代的家具生產
保持競爭力,瞄準高追求
|